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郑州公益型文化事业单位在新形式下适应社会需求、增强自身活力、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完善服务手段的积极探索以及发展经验调研报告

时间:2024-05-31 07:34:44
郑州公益型文化事业单位在新形式下适应社会需求、增强自身活力、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完善服务手段的积极探索以及发展经验调研报告[本文共11551字]

按照省文化厅2003年工作要点及《关于印发<河南省文化厅调研工作方案>的通知》(豫文办[2003]6号)要求,郑州市文化局下发了《郑州市文化局关于组织全市基层文化调研及报送有关材料的通知》(郑文[2003]6号)。郑州市图书馆围绕公益文化这一调研课题,总结近年来郑州市图书馆在新形式下适应社会需求、增强自身活力、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完善服务手段的积极探索的一些发展经验进行了全面的回顾总结。现将调研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文化事业单位是指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要而专门组织开展文化活动的机构体系的总称。公益性的含义是指公众的利益,即大家都能得到的利益。既然“都能”也就是不能有金钱或其它因素的门槛限制。公益性主要是相对于经营性而言,公益性最显著的特征是“非营利性”。文化事业一般分经营型、准经营型和公益型三种类型。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广义上指专门从事非营利性文化事业的所有文化事业机构。狭义上是指目前文化系统的行政架构中,图书馆、文化馆、群艺馆、美术馆、博物馆等由财政全供的纯公益型文化事业单位。

文化具有传播、教化、凝聚之功能。历史发展经验证明:无论个人、社会、国家、民族的进步和发展都离不开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文化精神力量的推动。文化的范围很广,不但有精英文化、前卫文化、现实文化、大众文化、宗教文化、色情文化、暴力文化、邪教文化之分,而且有先进与落后、科学与腐朽、积极与消极之别。因此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思想中明确提出了建设先进文化的科学构想,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具体要求。经营型、准经营型文化事业对繁荣文化市场、提高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具有主导作用。但经营型、准经营型的非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作为管理者,同时又是经营者,在面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取舍时,也往往会可能因为其经济利益的诱惑在市场机制的操纵下而出现一些迎合文化公民“最低的共同文化”或者“最低的大众素养”的媚俗倾向,甚至会出现庸俗的、黄色的和反动邪恶的不良文化毒瘤。时常见诸报端的有些小艺术团体大跳“艳舞、脱衣舞”,一些出版商出版黄色、暴力性的图书画册等都不乏其例。因此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还需要公益性的文化事业作为有益的补充,来引导社会发展健康主流文化,这对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倡导文明科学新风、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将传播和弘扬先进文化作为其唯一的“终极”目标。只有与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步发展,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因此,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国家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业”“坚持和完善支持文化公益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公益型文化事业在新形势下正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此次郑州市公益型文化事业单位调研将为以后公益型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作为公益型文化事业单位之一,为配合市文化局的调研要求,我们总结了郑州市图书馆的近年来工作的发展经验形成了此调研报告:

一、 郑州市图书馆发展的基本状况

郑州市图书馆在市委、市政府的关怀和文化局党委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认真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服务第一、读者至上”的服务宗旨,全面加强软硬环境建设,各项工作得到了较快发展,为满足全市人民的文化知识需求,丰富全市人民的文化精神生活,促进全市的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一定的贡献。

郑州市图书馆成立于1953年,经过近50年来的建设与发展,现已成为拥有面积上万平方米馆舍、年经费300多万元、藏书70余万册(件)、计算机170多台、工作人员70多人、年接待读者50多万人次的现代化综合性图书馆。形成了以中文图书、报纸杂志、多媒体电子读物、网络资源服务等较为完整的综合性文献资源服务体系。千余种珍稀善本古籍与约十万余份(件)“文革”资料成为郑州市图书馆的特色馆藏。郑州市图书馆已发展成为郑州地区文献信息和社会文化教育的中心之一。

近年来,随着中国加入WTO和文化事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郑州市图书馆围绕创建国家一级图书馆这一工作中心,在新形式下适应社会需求,努力增强自身活力、提高服务水平、完善服务手段,优化服务设施,拓展服务层次,强化服务管理,以读者服务工作为突破口,采取了一系列方便读者的手段和措施,迎来了郑州市图书馆建馆史上最好的发展阶段。

1、 搞好文献资源基础建设

文献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是衡量一个图书馆工作的最基本的指标,是图书馆各项工作开展的一个最基本保证。但**年至1995年,郑州市图书馆年购书经费仅10万元,加上出版业的繁荣与图书大幅度涨价等因素的影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馆藏数量与质量都难以保障,各项工作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公共图书馆作为一个公益型事业单位,本身缺乏自我造血功能,离不开国家的财政支持。尽管当时我们搞了一些创收工作来补充经费的不足,但仍是杯水车薪,图书馆的发展除了国家政府的支持别无它法。1996年12月26日中共郑州市第六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关于‘九五’期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划”中,明确提出:“市图书馆达到国家一级图书馆水平”。郑州市图书馆工作开始得到郑州市委、市政府、省文化厅、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为督促完成这一目标,陈义初市长及市有关领导多次亲临图书馆检查指导。市财政逐年加大了事业经费的投入,1995年全馆经费仅有67万元,其中单列购书经费10万元;1996年,全馆经费增至120万元,其中单列购书经费20万元;1997年全馆经费增至185万元,其中单列购书经费达40万元;1998年全馆经费又增至210万元,其中单列购书经费达到了70万元。现在全馆经费已突破300万元,购书经费达到了120多万元。

有了强大的财政经费作后盾,郑州市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工作开始步入正规。1997年我们重新审定了新的“郑州市图书馆图书采购条例”,确定了藏用并重的原则,搞了多次读者情况摸底调查,兼顾不同读者需要,确定了各类型图书选购比例和副本数量;我们根据图书发行市场发展的变化,在保证图书质量的前提下,不局限于新华书店一家订单预购,拓展采购渠道和采购方式,新华书店订购、批销中心与图书城选购相结合,使采购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也使购书经费得到充分而又合理的利用。2002年,新购中文普通图书11030种、26599册;及时加大报刊采购力度,增大优秀期刊、核心期刊的采集范围,2002年报刊购买数量达到1000余种;根据新时代文献载体形式的变化,加大电子音像读物和《人民日报》、《中国科学技术成果》、《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标准汇编》、《清华同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等20余种文献光盘数据库的收 ……此处隐藏6530个字……机型。特别是1998年由电信部门无偿铺设的64KDDN网络专线,由于没有专项经费我馆至今仍在使用,在“宽带”早已盛行的今天甚至与家庭的上网速度也难以相提并论,更遑论为读者服务了。虽然我们作为公益事业单位为读者提供的是费用相对低廉的网络服务,但仍然难以对读者产生什么吸引力,读者流失十分严重。

我馆自动化建设是利用“科技三项经费”及市政府专项经费等逐渐建设发展起来的。这种形式在发展最初的确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购置电脑等电子类设备与购买图书不同,它不可能一劳永逸解决问题,或像图书报刊一样有长期保存与持续利用的价值。缺乏固定技术维护和更新所需的财政经费的保障,往往使这种“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难以为继。

4、完善劳动分配体制,吸引留住更多的人才,是很多图书馆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图书馆的业务创新、自动化管理及文献开发等各项工作都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和优秀的管理人才,因为就目前公共图书馆的整体发展状况来分析,同质化服务倾向非常严重,缺乏核心的竞争力,要想从其中脱颖而出而出,人的问题是其中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公共图书馆是“大锅饭”特征表现最为典型的单位之一,没有自主的分配和用人制度。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图书馆依赖政府投入,没有生存和竞争压力,思想上易满足于现状,不愿寻求创新,工作中没有活力,缺乏积极性,使人才没有了用武之地。二是目标考核缺乏一个科学的标准,干与不干,干好干坏的评判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量化尺度,特别在一般事物性工作中很难衡量出人才的价值。三是论资排辈的分配制度,财政分配体制的约束使分配上缺乏灵活性,不能有效地利用奖酬来建立激励机制,从而抹杀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缺乏具有竞争性、挑战性的岗位创新,无法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没有让人才发挥最大潜能的平台。

这样一来,一方面是人的积极性容易被压制,造成人才资源被浪费,另一方面是图书馆一些创新开拓性工作受到影响,图书馆的社会效益不能得到很好发挥。

三、 对郑州市图书馆未来发展的几点建议

1、 围绕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工作整合,改变传统的粗放式服务模式。信息社会的最主要特征之一是知识与信息的爆炸性增长,生产率的大大提高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传统的阵地服务、粗放单一与低效率的服务模式受到了挑战。图书馆要适应新形势下社会需求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全面整合现有的服务工作体系:一是服务手段与服务方法多元化,如将音像光盘、数字化数据库、在线信息资源与传统的图书报刊并重,将阵地借阅、送书上门与网络远程服务、电子阅览等服务方法相结合,满足读者的不同需求;二是引进商业管理中“客户”服务模式,建立图书馆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区分重点与普通“用户”,细分“用户”群,针对不同“用户”的特点和需求,使文献资源建设、参考咨询、课题跟踪服务与文献开发等工作有的放矢,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提高文献资源利用率;三是根据社会需求变化,整合馆藏各种文献资源载体,建立若干专业性阅览室,提供特色服务。

2、 重视公共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状况不断加大财政投入,文化事业要与地方经济同步发展;扩大资金来源范围,根据国外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经验,积极吸引社会公益性捐款,政府应出台一些政策性的鼓励措施,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公益型文化事业的新局面。如许多发达国家对社会公益性事业捐款的机构和个人,其捐款可以免税或抵税等。这样才能提高社会对公益事业捐款的积极性。

3、 首先郑州市图书馆等市级公益型文化事业单位作为一个城市的中心文化事业单位工作服务的重心应实现转移。比如郑州市图书馆应将建立郑州地区的文献信息中心作为未来发展目标,加大文献保藏与文献开发的力度,赋予一定的管理协调职能,而使文献外借等服务工作逐渐走向社区化。如配合全国“文化信息进社区”活动,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及郑州市开展的社区“三个一工程”,充分利用社区人力与设施等方面的优势,加大服务工作的辐射与渗透力度,采取资金市、区、乡镇街道共同投入,市图书馆统一协调定期更换图书报刊等管理方式,最大限度地实现图书的利用效率,从而其达到最佳的社会服务效益。目前国家已出台了相关政策,现在需要地方各级政府作好协调工作,才能使文化资源实现真正共享。

4、 财政经费的使用应该适应新时期发展的新变化。技术的进步带来的变化是多方面的,文献的传播渠道与传播方式日益多元化,图书馆文献的服务方式与服务手段也要不断适应这种多元化的要求。政府财政经费的管理也要随之与传统的管理模式告别,放宽财政经费的使用束缚,给予图书馆经费使用上一定的政策灵活性。衡量图书馆经费使用是否合理不再以每年购书的数量为唯一的参考标准,而把实际服务效果也作为参考标准。一方面鼓励图书馆加大对网络型数字化学术资源库的资金投入,加快现代化服务设备设施的不断更新,利用现代化的网络为更多的读者提供更方便快捷的服务,既增加了文献资源的供应量和更多服务方式,也提高了文献使用效率,并降低了馆舍饱和的压力。

5、 加快加大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一方面政府给予图书馆一定的用人权,根据图书馆发展的实际情况合理定岗定员,根据岗位需要引进所需的专业人才,避免图书馆成为各种关系人子女亲属为吃财政养老的理想场所。另一方面,形成一种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机制,打破铁饭碗,使每个职工都有生存压力,从而提高工作能动性。第三方面,拉大收入分配差距,引入竞争机制,实行不同岗位不同薪酬,鼓励工作创新。最后是实行项目制管理,对于不同时期的关键性工作或研究性项目采用招标形式申请专项经费,委托社会上专业机构进行阶段性开发研究。既能保证项目开发质量,也不必要养很多人,减少不必要的财政负担。无论事大事小都采取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工作方式,不符合现代管理的成本效益原则。

总之,公益型文化事业单位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是先进的主流文化的主要传播者。虽然近年来公益型文化事业型单位在各级政府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文化事业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在新形式下积极适应社会需求、增强自身活力、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完善服务手段,克服了种种困难并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由于内外一些难以克服的因素的影响,也还存在不少问题,这很值得我们加强研究和加以改进。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不断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发挥先进文化中蕴藏的巨大力量,才能使经济的发展走上可持续之路,这一共识已明确写进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公益性文化事业正面临一个巨大的发展机遇,未来的发展任重而道远,需要每一个文化工作者更加倍努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共同奋斗。


《郑州公益型文化事业单位在新形式下适应社会需求、增强自身活力、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完善服务手段的积极探索以及发展经验调研报告[本文共11551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