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健全与完善,农村青少年教育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与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国及各地出台了一系列关爱保护政策及措施,如实施教育精准扶贫、实行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建立留守儿童关爱之家、招募爱心妈妈、开展暖心助学行动等,促进了农村青少年和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在政府、社会、学校和老师、社会爱心人士的共同关爱下,有效解决了农村广大青少年和留守儿童的生活贫困问题,让他们都能上得起学,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但随着生活贫困问题的解决,一些农村青少年特别是留守儿童在精神文化方面却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诸如有的沉迷网络和游戏,对传统和主流价值观缺乏认同;有的吃不起苦、耐不住劳,乐于享受,奋斗的动力不足。针对这一问题,市委成立专门调研组深入农村、深入学校、深入学生家庭及师生进行了专项调研。下面,从农村青少年教育关爱工作的现状、问题作以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农村青少年教育关爱工作现状
近年来,我市始终把农村青少年教育关爱工作作为改善和保障教育民生、推进教育公平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积极落实政府责任,充分发动社会力量,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关爱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农村青少年教育关爱方面,我市通过实施教育精准扶贫,对全市5600多名在市内市外就读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进行了全部资助,使其生活无忧。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方面,除对其中的贫困留守儿童进行教育资助外,我市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发动了一大批社会组织,从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实施全员帮扶。一是积极落实政府责任。2011年市委、市政府就成立了关爱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并在陕西率先成立了关爱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基金会。从2014年起,市财政每年又列支60万元留守儿童帮扶工作专项资金,为推进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建立了组织保障和经费保障。二是大力实施结对帮扶。实施了千名教师帮扶千名留守儿童行动,开展“四个一”帮扶,即每天检查辅导一次作业、每周进行一次谈心交流、每月与家长通一次电话,每学期给家长写一封信,对留守儿童进行跟踪教育管理。同时,通过邀请心理教育专家,定期为留守儿童做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进行心理疏导,促其身心健康成长。三是发动社会组织关爱。由市妇联负责,在全市招募了100名爱心妈妈,与留守儿童手牵手,进行亲情关怀。同时广泛发动123、众帮等公益协会,发动银行、超市及厂矿企业等开展爱心助学活动,形成了关爱留守儿童成长的浓厚社会氛围。
二、农村青少年精神文化生活面临问题
在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关爱下,农村青少年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有了可靠保障,他们再也不必为生活而担忧。但随着物质生活的满足,部分农村青少年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却出现了精神贫困的问题。
一是父母亲情缺失,心理和性格不健全。政府和社会的关爱始终替代不了父母的关心。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外出务工,许多留守儿童一年半载甚至更长时间不能和父母团聚,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没有父母陪伴的青少年生活是不完整的,极易造成留守儿童心理自卑,使他们在学习和交往生活中往往表现出不自信或者孤僻的性格特征。有的甚至自暴自弃,无论社会怎样关怀、老师怎样关心,其始终不能融入社会。
二是家庭教育缺失,精神文化生活不健康。这里所说的教育不是学校教育,而是家庭教育。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责任直接抛给祖父母。大部分祖父母由于过于溺爱或教育方法不科学,对其平时变现出的一些不良行为过于纵容或矫正不力,导致其在家中缺乏应有或科学的教育,因此使其极易沾染一些社会不良风气、极易被一些社会负面能量浸染,从而滋生一些不良行为习惯。
三是缺少适合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活动场所。
对于加强和改善农村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建议
(一)地方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青少年健康成长问题
(二)打破家校之间的壁垒,统筹学校、家庭和社会资源,齐抓共管。
(三)不断提高村民的整体素质,建设美丽乡村,给青少年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四)加大投入,每个行政村建立一个综合性的活动中心。
一个行政村起码有一个篮球场,几个乒乓球台,阅览室,棋牌室,图书室,放映室等并有专人负责管理,平时对村民开放,假期对学生开放。
(五)以行政村为单位,成立青少年假期活动组织。
(六)切实关心爱护留守儿童,辍学儿童和轻微违纪儿童。
对这些学生,行政村和学校要联手担负起责任。这些孩子的最大问题是缺少关爱,缺少健康向上的课余精神文化生活,我们可以组织有经验的老师和有爱心的村民成立帮扶小组,经常开展一些有意义道德实践活动,组织他们多参与一些集体活动,帮助他们辅导功课,真心关爱他们的生活困难,多和他们谈心交朋友,这些孩子引导好都会健康成长。
(七)学校要在假期组织有特长的老师开展兴趣活动。
(八)政府、学校、社会和家庭必须共同承担起责任,为农村青少年的成长提供更优质、更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环境。“孩子身上深深印着家庭文化的影子,培养‘智慧父母’,对农村来说任重而道远。建议通过组建学习小组、兴趣小组等方式,对家长进行培训。如果学生父母长期外出务工,应加强联结教育部门、学校、家长和学生的智慧校园平台建设,在这个平台上充分发挥各方的监管作用,共同做好乡村青少年的文化供给工作。构建系统性的乡村文化生活供给体系。管齐下,从基础设施建设配置、文娱活动组织动员、专业人才培养使用等方面入手,构建系统性的乡村文化生活供给体系。应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公益组织、热心人士的作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成立公益活动团队乃至青少年协会,利用假期多开展一些活动。应让家风教育和乡风传承进村入户,让青少年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可以研发一些针对农村青少年的网络文化产品,以满足他们娱乐、学习和成长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