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浅析如何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

时间:2024-07-25 01:07:37
浅析如何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本文共4875字]

浅析如何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力量,它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我市县域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十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作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突破口,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农业增收、工业增效、财政增长、后劲增强”为主要目标,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形成了经济与社会发展同步推动,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大好局面。

第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全市县域加大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培植县域经济财源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县域经济总量扩张,整体实力明显增强。

第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各县市区加强了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结构调整。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加快了二、三产业的发展,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粮食产量年年都有新的提升,绿色食品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粮牧“主辅换位”扎实推进,劳务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第三,经济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按照市场化的取向,逐步建立和形成了一批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重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作用,一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和高市场份额的产业脱颖而出。财政收入状况有所改善,实行激励型财政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县域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

第四,经济环境不断改善。一方面,重视抓好体制环境建设,推动体制改革,创造平等、宽松的体制环境。如大力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新的财政激励机制,清理整顿涉农收费,扩大县级政府管理权限等。另一方面,积极改善发展县域经济的基础设施条件,农村公路建设加快,一批能源项目相继投产,电网建设和农网改造继续加强。

第五,对外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各地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握经济全球化大好时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通过“哈洽会”、“绿博会”区域合作等途径,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取得显著效果。同时,吸引外资设厂办场,对县域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生产,进而形成“集群经济”,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我市县域经济的发展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与高速发展的城市经济相比,县域经济的发展严重滞后。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新一轮发展热潮中,加快发展县域经济,重点解决“三农”问题,已经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对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根据我们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发现,我市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主要存在着以下矛盾:

第一,工业化与农村经济的矛盾。县域经济的核心问题是“三农”问题。在工业化过程中,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相比,无疑是弱势经济,处在一种向城市经济供应廉价资源和被迫接受城市高价工业品的双重挤压地位。县域内的“资本失血”、“资金倒流”、人才流失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的现象,成为了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如果不能解决好工业化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矛盾,就有可能陷入美国经济学家纳克斯说的“贫困恶性循环”之中。

第二,城镇化与落后区域经济的矛盾。县域经济大多数处于区位条件较差和基础设施落后的地区,县作为连接城乡的结合部,集政治、经济和社会功能于一身,是城乡统筹的基点,也是城乡统筹的落脚点;是城乡统筹最直接的操作平台,也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举措和突破口。一个县的经济发展不仅要看经济增长指标,还要看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不仅要看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还要看城乡经济是否实现良性互动和一体化发展,人与自然是否实现和谐发展。资本、劳动力和其它生产要素不可避免地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集中。由于城镇化发展滞后,导致经济发展速度低下,是我市县域经济发展必须面对的严峻战略性问题。

第三,市场化与小农经济的矛盾。我国经历30年的市场化改革,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阶段。但是,对于绝大多数的县域经济来说,仍然以传统的小生产方式为主。市场经济与传统生产方式之间不可避免存在着尖锐矛盾,突出表现为“小农户”和“大市场”矛盾,这一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县域经济推进工业化及农业产业化的制约。如何解决“小农户”和“大市场”的矛盾,是县域经济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难题。

第四,瓶颈化与规模经济的矛盾。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效益经济,资源跟着效益流动。在发展中国家及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中,无一例外都存在着发展“瓶颈”问题,即资金、技术和人才的短缺,尤其是资金短缺,必然导致资本积累能力的低下,并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如何克服资金、技术、人才等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亦是县域经济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战略问题。

第五,特色化与资源经济的矛盾。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往往以牺牲环境和破坏生态为代价。这类资源工业的发展如果控制不好,很可能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甚至毁掉整个自然及人文历史景观。地处各水系上游的山区乱开滥砍和发展污染性工业,更是危害到整个流域的生态环境。因此,在构思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时,必须重视特色化的资源工业与生态经济之间的矛盾,切忌采取简单的发展特色资源经济的思维定势,不仅需要深思熟虑地统筹近期效益与长远发展,更需要有远见卓识的发展新思维。

三、我市推动县域经济实现跨越的对策

关于发展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任务、目标,市委、市政府已经明确。就具体操作而言,笔者认为借鉴“百强县”经验可谓现实之举。纵览全国“百强县”,其成功经验可谓各具特色,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多种多样。但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归纳为外资拉动型、大城市带动型、工业支撑型、中小企业集群型、农业产业化型、自然资源依托型等六种模式。这些模式对于我市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一,外资拉动型模式。资本是现代经济运行的核心要素,引进和消化吸收外来资本是县域经济起步腾飞的捷径。近年来,苏、粤、浙、鲁作为县域经济的四个强省,累计吸引外资数额也正好居于全国前四位,从中涌现出的外资拉动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也最为引人注目。为此,今后我市县域经济发展要坚定不移地走开放兴县之路、创造亲商、安商、富商的优良环境,积极扩大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的联合与合作,着力引进战略投资者,推进招商引资,做好引进外资文章。一是立足资源优势引资。充分发挥我市的资源优势,引进外资进行深度开发,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尤其是抓住我市作为绿色食品之都的品牌优势,提升食品开发规模和层次。二是围绕闲置资产引资。我市很多县属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也有一些知名的地方产品。要利用这部分沉淀资产引资,既可以“靓女先嫁”,也可以利用外资改造县属企业,实现借梯上楼。三是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引资。抓住小城镇建设、道路村村通工程、水利设施升级等有利契机,加大对外开放力度,通过BOT等形式,推动县域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四是通过产业基地引资。建设各具特色的招商载体,发展高起点、高附加值、高科技为一体的产业集群,通过产业基地的辐射带动,推动招商引资由数量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形成快速发展县域经济带。五是着力扩大招商引资视野。既注重引进资金,又注重引进品牌、管理、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既加快工业项目招商步伐,着力发展加工制造业、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又注重农业、现代服务业、旅游、教育等的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工作;既主攻国内重点地区,以区位优势着力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又要精心组织好重大招商活动,有针对性地加大对俄、日、韩等国家的招商引资力度。

第二,大城市带动型模式。“百强县”空间分布的一个特点是呈现明显的向大都市“扎堆”趋向,例如,在上海周边集中了昆山、太仓、嘉善,广州周边集中了顺德、南海、高明、增城,杭州周边集中了萧山、余杭、德清、临安等。这些县(市、区)通过积极发挥毗邻大都市的区位优势,实现了与大都市经济的“捆绑式”发展。对我市来说,首先要考虑“哈大齐工业走廊”的独特优势,以城市带动型模式促进列入哈大齐工业走廊县份周边县域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要抓住省委确定的加快“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和国家振兴东北的历史机遇,发挥比较优势,确定发展重点,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其次是地处距离中心城市较近的县域,要积极承接大中城市产业辐射和扩散,发展为城市服务和提供产业供应的工业与农业,发展为大企业配套的中小企业,尽快在大中城市周边建成一批工业卫星城。另外,要利用地域优势积极建设工业园区和农业园区,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着力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第三,工业支撑型模式。企业作为现代经济的主体,其自身的发展壮大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位于珠江三角洲中部的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改革开放以来,之所以能够由一个传统的农业县发展成为现代新兴的工业城市,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规模化制造和品牌效益,培育了科龙、美的、容声、万家乐等诸多知名的大企业集团。对于我市来说,借鉴工业支撑型这一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目前还有一定困难。这主要是因为我市县域范围内的各类企业不仅规模普遍偏小,而且布局也较为分散。今后要坚持工业强县方略,把工业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全面提供产业素质,增强市场竞争力,形成各具特色的县域工业发展格局。一是依托农产品优势,大力发展粮豆薯、畜禽等农产品加工业。依托口岸优势,发展进出口加工业,推进资源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延长产业产品链条,实现多层次加工增值。二是要进一步加快推进结构调整,依托科技进步,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结合本地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寻找结合点和着力点,拉长产业产品链条,推进深加工,培育富有县域特色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三是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农副产品加工型、科技应用型以及大型企业机配套的企业和产业集群,加快新兴产业成长步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注重资源的节约和利用,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整合品牌资源,依托优势企业和知名品牌发展。

第四,中小企业集群型模式。在“百强县”名单中,浙江占据了30个席位。从产业组织形态来看,浙江县域经济的主要特点就是中小企业集群,“一村(乡)一品”、“一乡(县)一业”、“家庭工业+专业市场”是对浙江县域经济的生动描述。正是中小企业集群,创造了浙江县域经济的群体规模效益。在借助中小企业集群模式发展县域经济方面,我市也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以传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为基础,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一直是我市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一大亮点。特色是品牌、是市场、是竞争力,要想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更好地适应形势,放大优势,培植强势,做亮特色产业经济。因此,发展县域特色经济一定要走出全面抓、抓全面的常规思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结合本地资源状况、交通区位、产品结构、科技水平等综合因素,在全球、全国经济发展新格局中,打造自己的特色,扩张自己的优势,建立自己经济发展的“坐标系”和市场“亮点”,开辟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子。要优化适于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制度氛围。

第五,农业产业化模式。放眼历年全国“百强县”名单,农业大县并不占有优势,跻身“百强”的农业大县共有17个,其中仅山东省就有11个。这些农业大县跻身“百强”,虽然并不都是农业的贡献,但其中一些县(市)的经验说明,依靠农业产业化开发,也是强县富民的重要出路。具体地说,这一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我市是农业大市,这是发展县域经济重中之重。一是要培植一批骨干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加基地联农户”的模式,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带动农民致富。二是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让所有人充分发挥创造潜能,培育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市场主体,形成“老百姓经济”:千家万户的自我积累、千家万户的自觉投入、千家万户的走向市场、千家万户的研究管理、千家万户的创造财富、千家万户的承担风险,使之成为县域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三是要引入现代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对传统优势产业进行升级改造。

第六,资源依托型模式。在“百强县”中,还有一种主要依靠对本地区丰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式,其典型为迁安市。除迁安、武安的煤、铁、石灰岩和非金属,鹿泉的花岗石、凝灰岩、大理石储量均在全省乃至全国名列前茅,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我市资源丰厚,农畜产品丰富,一些资源甚至位于国内前列。首先要继续搞好资源开发,推动深加工登上新台阶。在创造如飞鹤等知名品牌同时,迅速提升北大仓、克东腐乳等代表我市地方特色的农业及农产品加工品牌影响力。其次要摆脱完全依靠资源取胜的思路,通过实施“大开放、大招商、大投入”的发展策略,实现三次产业的全面开发和对外资、内资、民资的全方位开放,创新经营机制,扭转当前资源依托型县域所面临的不利局面。

任何一个县(市、区)的经济发展都不可能单纯选取某一种发展模式,而往往是多种模式的并存,只不过不同模式对一县(市、区)经济发展的作用大小不同。此外,对于全国“百强县”的各种发展模式,由于自然、区位、历史等客观条件的差异,我们也不可能简单地拿我市县(市、区)去“对号入座”,更不能生搬硬套。而只能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借鉴“百强县”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寻求适合自身特点的县域经济发展道路。如果说他人模式对我市县域经济发展有借鉴意义的话,那么,从自身条件出发创造出适合自己的发展经验和模式,才是给我市县域经济发展更深刻的启示。

《浅析如何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本文共4875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