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源

心有灵犀一点通——初中语文学困生“点拨”策略探究

时间:2024-03-23 16:10:39
心有灵犀一点通——初中语文学困生“点拨”策略探究[本文共3061字]

心有灵犀一点通——初中语文学困生“点拨”策略探究

摘要:随着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政策的不断落实推进,“学困生”的转化教育成为了初中语文教育中的一大难题。学困生的形成既有外在的学习因素,又有家庭背景、社会环境、心理等内在因素的影响。诸如学习能力差、教学节奏太快、学习习惯不好等属于外在因素,学生的自卑、厌学、暴躁、自负等就属于内在因素。当代初中语文学困生的教学转化更注重真正帮助学生提升学习能力和树立自信心,教师也要切实了解学生的学习问题与心理状况,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运用“点拨”教学的方式,来帮助学困生摆脱“学困”问题。本文将阐述初中语文学困生的成因,并就运用“点拨”方法开展学困生转化教育而提出几点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困生 “点拨”教育策略探究

“点拨”教学一般是指教师对学生采用的诱导式教学方法,不同在于和传统教学中的“填鸭式” “满堂灌”相比,“点拨”教学更注重因材施教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简单来说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比起单纯地将知识机械地灌输给学生来说,教师点拨学生如何进行学习,深度挖掘学生的长处,给学生带来的帮助将会更多。学困生的形成原因五花八门,“点拨”教学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为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摆脱“学困”困境。

一、初中语文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探讨

1.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们老师都知道一个良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给学生带来的帮助有多大,但即使是每一天都在督促学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很多学困生却仍旧没有这个意识。初中语文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其实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上疏于记重点知识亦或是干脆不做一点笔记,课后作业能拖就拖,更有甚者是直接一抄了事。学困生连教材中必须背诵的课文、古诗,背起来都是磕磕绊绊,默写的时候更是丢字、错字,更谈不上会主动地去阅读名著,做批注和写随笔来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了。他们有了问题不敢去问老师,问同学又怕被人瞧不起,导致积攒的问题越来越多,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2.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不适应

不同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都会存在偏差,有些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有些教师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很多中学生步入初中生活之后,遇到和小学时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师就接受不了他的教学方式,对教师形成抵触心理,慢慢地演变成倦学、厌学。甚至有些学生会将在语文学习中对教师的不适应和偏见带入到其他课程的学习中去,再加上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时期,对教师教学方法的不适应和对教师的偏见,将会给学生的整个初中阶段的学习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也会给学生的未来埋下巨大的隐患。

3.受到自身心理问题的影响

学困生的成因大都是学习习惯、教师教学和心理原因这三点,其中让教师感到最棘手的就是心理问题。有些学困生因为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形成了自卑、抑郁、孤僻、暴躁和自负等不良的心理问题,而且这些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很难接收到正面信息,教师的关心、同学的帮助都被他隔离在心中那堵高墙之外。有些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会将别人给予他们的帮助看作一种瞧不起他们的行为,老师和同学也不知道哪句话就会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心,久而久之,同学甚至老师也会渐渐疏远他们,最终导致这些带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沦为学困生。

二、运用“点拨”教学开展初中语文学困生转化的教学策略

1.循循善诱——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这个道理放到初中语文学困生转化教学中也同样适用。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学生对语文知识感兴趣,才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师的教学中来,跟着教师的教学节奏走,这是保障学生学习效率,开展学困生转化教学最基本的第一步。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循循善诱,配合学困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与学习习惯,来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秋天的怀念》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创设情景,找出一些课文中描述、突出“我”与母亲心理活动的词语。比如在“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这一段中,“突然” “猛地”是在描述“我”心理和行为上的暴躁。“悄悄地” “偷偷听”是在描述母亲既对“我”很关心,但又没有办法的心理活动。把这些词语找出来之后,学生一下子就觉得课本中的情景十分生动,真切感受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阅读难度下降不少。之后,教师再请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将后面同样描述人物心理活动的词语找出来。这不仅给学生明确了阅读学习的目标,又可以在其中锻炼学生提炼信息的能力,还给语文学习增添了不少的新鲜感,可以有效地激发学困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2.指点迷津——解决学生的实际学习问题

想要真正解决学困生的问题,单单是靠激发学习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很多学困生都有积攒问题的情况。在语文阅读、背诵、写作中,他们遇到了问题不肯轻易地问同学和教师,导致问题越积越多。还有些学困生没有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比如他们总觉得自己背诵课文的速度很快,就认为是掌握好了,但其实根本没有搞懂意思。或者课堂笔记一塌糊涂,还总觉得自己记录了笔记就行。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来帮助他们指点迷津,走出困境。

例如:在学习《苏州园林》这一课时,课文中描述了很多苏式建筑与苏州园林特有的景观,但对于一些理解能力、阅读能力和想象能力都稍差一些的学困生而言,他们无法对课文描述的苏州园林景观进行生动想象,每读一两句就要停下来琢磨这是个什么样子,过不了一会儿就觉得既麻烦又费时间,这一课的学习效率可想而知。所以,教师可以配合信息技术这样的教学辅助方式,找一些与课文中描述的苏州园林景观相似的图片,为学困生创设一个生动的教学情景,减缓学习难度,更好地解决学困生实际的学习问题。

3.训练思维——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众所周知,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中语文教师在运用“点拨”教学转化学困生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帮助学生改掉不爱记笔记、不写课后作业、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等不好的习惯,训练学生的语文学习思维,引导学生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也要不断地进行探索,丰富知识,才能真正解决这些学困生的转化问题。

例如:在教学《藤野先生》一课时,理解该文的暗线,对学困生来说有一定难度,老师可引导他们先分析在东京的那部分,设置问题:“作者为什么写东京的留学生,讽刺他们的目的是什么?”接着引导学生分析第四、五段,提出问题:“为什么作者记住了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方?”学生自然能想到是因为作者爱国,最后再分析看电影事件,学生一下就明白了贯穿全文的暗线是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这样层层引导,化难为易,既让难题迎刃而解,也很大程度上训练了学困生思维,同时还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乃至学习语文的自信。老师还可以针对学困生形成一套完善的教学体系。在前一天课堂教学结束的时候,教师明确要求学生对《藤野先生》进行课前预习,并在第二天课堂上抽查学困生的预习成果。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巡回检查学困生课堂笔记的记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寄宿制学校的学生,老师可采用小组合作制的学习模式,每天将布置的学习任务落实到各学习小组,通过组长负责制,督促学生及时完成。走读制学校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及时得到教师关于完成课后作业的帮助。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奖励制度,将学困生的课堂学习状况、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等信息记录下来,一段时间之后对有明显进步的学困生提供奖励,帮助学困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既有心理问题、家庭原因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和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息息相关。教师应当在切实了解学困生存在的学习问题之后,有效运用“点拨”的教学方式,与学生取得良好的沟通,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升自身的语文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真正帮助学困生树立语文学习的自信心,为学生未来长久的语文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学困生的学业情绪研究[J]. 何松茂.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5(03)

[2]初中语文学困生形成原因及教育策略探讨[J]. 于绍全.新智慧. 2019(08)

[3]初中语文学困生的转化策略[J]. 谭红春.文学教育(上). 2015(12)

《心有灵犀一点通——初中语文学困生“点拨”策略探究[本文共3061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