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九义教材小学语文第九册的选读课文,是一篇检测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学习材料。
课文先写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的苦难,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但它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黄河含沙量的现状,分析黄河变化的原因;最后写科学家设计治理黄河的方案。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2.教学重点
了解黄河变化的过程、原因及治理的方案.
3.教学难点
根据小组研究主题,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制作电子文稿。
二、说目标
信息的浪潮席卷全球,人类不可避免的走进以网络技术为特征的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技术已悄然向网络教学过渡。根据网络教学及学科特点,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黄河变化的过程,明确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科学治理黄河的方案。
能力目标:通过信息技术课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引导学生自主协作学习,在获取、过滤、分析、处理、重组信息的过程中实现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
情感目标:通过电子简报的制作,让学生充分体验网络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组织学生讨论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的教训和学习课文后受到的启发,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渗透科学的自然观,激发学生热爱母亲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说教法
情景导入法:通过播放黄河的美丽风光及黄河洪水泛滥的片断对比,引出课题。
任务驱动法:通过呈现任务的方式明确学习目标。
演示法:通过地上悬河形成过程的演示,加深对黄河变化过程的理解。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网上交流,调动全体学生参与。
四、说学法
协作式学习方法: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在机房座位安排上,三个人一组,好中差结合,便于交流合作,协作学习。
探究性学习方法:提出要求,由学生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自己设计、解决,从而达到复习巩固、拓展延伸的目的。
讨论、总结学习法:通过讨论、总结归纳和思考练习,让学生对已有的知识活学活用,自己创作出新颖别致的电子文稿。
五、说媒体
本教学设计,尝试将语文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课程进行整合。由于条件的限制,该课只能在模拟网络环境下进行,以多媒体计算机和局域网为学习工具,以网络为重要的信息来源。因此,需要在互联网上下载有关黄河内容,制作成一个包括文本、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的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微型网站。网站结构示意图如下:
六、说设计
1.情景导入初读课文
首先,指导学生进入网站主页。主页以动态的形式展示黄河及黄河流域的图片,同时配以气势磅礴的《黄河大合唱》的背景音乐,使学生对黄河产生直观的印象、美的感受。并通过滚动字幕介绍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黄河流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激发学生对黄河的热爱。当学生还沉浸在黄河的美丽风光时,再出现一组黄河洪水泛滥,引出黄河变了,它是怎样变的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带着疑问,点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理清文章条理,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2.精读课文加深理解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以任务驱动为教学的出发点,让学生进入学习辅导区。学生根据学习的内容和要求、自己的学习能力,有步骤地、有选择地自主学习。抓住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等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欣赏视频、动画,聆听音频信息、查看文本材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呈现任务拓展延伸
课文就黄河变化的前因、后果及相关知识点到即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犹未尽。因此,我们应抓住学生余兴未了这一有利时机将教材的内容向课外延伸、拓展,充分利用校园网、国际互联网提供的丰富的教学资源,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对信息进行检索、筛选和处理,培养学生自主协作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以下读写要求:
(1)阅读课文后,写出自己学习后的真实感受和学习后不能解决的问题,在讨论区发表。
(2)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主题作为研究方向,与其他同学交流,并成立一个学习小组。
(3)根据研究主题,自主查阅学习资源库中的资料,完成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电子文稿。
这组富于创造性的学习任务,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出来了。教师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辅助学生分组自选主题,自主构建读写框架。
4.筛选整理制作文稿
根据自主构建的读写框架,指导学生进入网站的学习资源库,自由选择学习方式:或通过文本、音频、视频等信息资料的目录进行检索,或欣赏视频资料,或聆听音频信息,或输入关键字进行模糊查找筛选一系列相同主题的`文本、音频、视频资料进行阅读。资料收集完毕,学习课文写作方法,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小组的协作交流,把收集的资料整合在一起,共同制作图文并茂的电子简报。
学生在分组协商制作文稿时,教师则通过主控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实施监控,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辅导,实现个别教学。这不仅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充分发展。这样,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通过人机对话,提高了阅读写作能力。
5.成果展示作品评价
展示评价作品,是知识的汇集、共享过程,学生的获得远远超过个人所能及的知识,是信息的深度加工。把学生完成的作品放在作品展示区展示,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学生作品的评价,可采取小组自评,师生点评的方式。在评价过程中,肯定成绩的同时应对不足之处加以补充,以便围绕主题重组材料,修改文稿结构、语句、版面设计等。
6.延伸课外网上交流
浓厚的学习兴趣,高昂的学习激情,不能因课堂教学的结束而中止,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我还在微型网站上设计了一个讨论站点,组织学生进行网上交流,调动全体学生参与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保护母亲河、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等专题讨论。
七、说板书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变化过程
变化原因治理方案
水土流失摇篮合理规划
人为破坏祸河修筑水利
保护母亲河保护大自然
通过以上的板书设计,我们可以理出文章的脉络:科学家从黄河变化的过程、原因中,寻找出治理黄河的方案;中华民族的摇篮因为水土的流失、人为的破坏变成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祸河通过合理规划、兴修水利,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由此激发学生保护母亲河、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八、说小结
网络环境下,语文学科阅读写作教学发生的变化表现为:教师由知识的传授着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学习过程的引导者、交流讨论的组织者;传统的阅读与写作各自为政的局面转变为在与网络对话中初步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读写一体化;教学模式由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转变为具有明显互联网时代特征的网络教学防止两个极端:一是教师只顾对着电脑讲,忽略学生动手动脑,使网络教学流于形式;二是放任自流,会导致语文课成为上网课。
第2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说课稿
这个网站《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说课稿范文有很多,送你一篇。
说课稿《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第10课《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板书等几个方面谈谈上这堂课的设想。
一、说教材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篇课文介绍了黄河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原因及其治理的方案,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课文先写了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的苦难,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但它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黄河含沙量的现状分析黄河变化的原因;最后写科学家设计了治理黄河的方岸。这是一篇说明文,文章条理清楚,材料确凿,数据详实,字里行间包含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方法,进一步提高略读能力;二是使学生从中受到启示,培养环抱意识,激发保护母亲河的责任感。
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3、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难点:激发保护母亲河的责任感。
我之所以这样定重难点是因为《新课程》提出了语文教学应该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那么如何使我们的小学生明白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就应作深入思考,重点去教,从而激发起自己的责任感,做一名环保小卫士。
教具:准备关于黄河的变化过程的课件,设计形象介绍“流域、河道、悬河、河段、河床”的课件;准备写有“资料袋”内容的小黑板。
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说教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从而把抽象的环保意识转变为实在的环保行为,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法:通过播发黄河的美丽风光及黄河洪水泛滥的片段对比,引出课题。
演示法:通过“地上悬河”形成过程的演示,加深对黄河变化过程的理解。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谈感受,调动全体学生参与。
三、说学法。
素质教育把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培养学生具有现代人的精神作为核心内容,课堂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我们应特别注重学法的渗透。本课在学法指导上,力求体现“让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理念。我主要让学生这样去学课文:
协作式学习方法;把学生分组,好中差结合,便于交流合作,协作学习。 探究性学习方法:提高要求,由学生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自己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达到复习巩固、拓展延伸的目的。
讨论、总结学习法;通过讨论、总结归纳和思考练习,让学生对已有的知识活学活用。
四、说教学过程
研究教法和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以求达到事半功倍之效,使学生学有所获,我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以及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将本课划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情景导入,扣题质疑
播放黄河的美丽风光及黄河泛滥的片断对比,引出课题—《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使学生对黄河产生直观的印象,并介绍“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黄河流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可是,今天的黄河为什么会如此穷凶极恶地吞噬着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个问题: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意图:直观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他们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难点,从而理解课文。)
2、自主学习,训练质疑探究能力。
(1)、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并认读生字词,教师适当检查。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默读、轻声读、跳读),边读边思考,在书中圈点勾画,还可写感受。
(3)、学生根据学习的内容和要求、自己的学习能力,有步骤地、有选择性地自主学习,并质疑问难。
a、黄河以前为什么会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b、黄河为什么会变成祸河? c、黄河怎样危害两岸人民?
d、有什么方法可以让祸河再变为母亲河? ??
(意图:这样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是阅读课文的教学重点。同时,让学生自己质疑问难,又培养了学生明辨是非和解惑的好方法,我在教学中安排这项内容,意在培养学生克服“从众心理”,养成问一问“为什么”的好习惯。)
3、合作交流,读中点拨。 (1)、组成小组合作交流问题。 (2)、在班中讨论交流汇报。
a、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予以归纳,梳理出全文的条理:
以前—摇篮?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现在—忧患?
原因—?
治理—? b、学生A解说“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摇篮”?
先找出在课文的什么地方,记叙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第3自然段)学生以归纳性语言进行介绍。(师随机进行归纳) 摇篮 气候温暖 黄河流域 自然条件 森林茂密 生息繁衍
土地肥沃 师:黄河之水哺育了炎黄子孙,面对这样美好的黄河,我们会产生哪些赞美语言?面对黄河心生何情?
c、有感情朗读第3自然段。(配以黄河美丽风光的课件及优美音乐) d、学生B解说“黄河今天的表现”。
先找出在文中的什么地方?(第
1、4自然段)然后默读,联系数字并与“摇篮”对比,感悟“忧患”。
以数字解说
现 决口1500多次 凶猛暴烈——忧患
在 改道26次
解决知识点:说明忧患用了什么手法?(列数字)有什么作用?(具体说明黄河给人们带来的灾害。)并适时出示课件,形象介绍什么是“流域、河道、悬河、河段、河床”,使学生更易于明白黄河的变化过程。
e、学生C解说“黄河成为忧患的原因”。
先找出在课文的什么地方?(第
5、6自然段)重点理解“社会原因”,再通过有感情朗读,激起学生的痛惜之情和社会责任感。
归纳性解说。(师随机小结)
黄河是世界上 情况 16亿吨沙子—悬河—决口
含沙量最大的 原 较寒 暴雨 水土流失
大河 因 放牧 砍伐 恶性循环 f、学生D解说治河关键。
先找出在课文的什么地方?(第7自然段) 归纳出以下几点:
牧、林为主
关键—(管住泥沙) 规划用地 防止水土流失
修筑水利 g、抓住重点语段,让学生在头脑中再现黄河变化过程画面,并通过演示“地上悬河”形成过程,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意图:以上的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交流合作,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了学习的方法;同时又体现了阅读课文教学的读的训练,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读书方法,感知学习语文的规律,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在演示中,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4、联系“资料袋”,畅叙感受,说说从文中受到的启示。
读读课文及“资料袋”,以一分钟即兴演讲的方式畅谈感受。鼓励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及本地河流湖泊的状况畅谈感受。
(意图:教学内容与身边的河湖及生存环境联系起来,引发了学生生活的体验,激起内心情感,认识到保护家乡的河湖同保护黄河一样,从而把抽象的环保意识转变为实在的环保行为。)
5、小结学法,延伸拓展。 (1)、小结学习学法与收获。
(2)、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资料,为治理黄河出主意。
(意图:浓厚的学习兴趣,高昂的学习激情,不能因课堂教学结束而终止,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把学到的知识延伸到实际行动中。)
五、说板书设计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黄河 过去—摇篮
现在—祸河 保护大自然 变化 自然因素 水土 保护环境 原因 人为因素 流失
治理方案—关键是管住泥沙 (意图: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总结,既体现文章的重点内容,又反映文章的中心,有利于提高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提高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 以上这几个环节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训练为主,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指导思想,相信通过这几个环节的设计训练,学生会较扎实地掌握教学的重难点,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激发起保护母亲河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