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时间:2024-02-28 07:34:44
《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读书笔记(精选多篇)[本文共7968字]

在读了白落梅的《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之后,我更加的了解了张爱玲。我也庆幸我爱的是张爱玲。

在我看来张爱玲的童年是不幸的,生在了一个不幸福的家庭,这个家庭缺少了爱、温暖,剩下来的只是痛苦和无奈。但张爱玲并没有逆来顺受,他有反抗,并且是那么的强烈。她是那么的迫切地想要自由,当她自由的同时另一个魔鬼又找上了她,可张爱玲并没有后悔,他宁愿这样的活着,也不要幸福的苦着。张爱玲一个美丽动听的名字,这名字是她母亲取的,真是人如其名。在那个**的年代,张爱玲考上了大学,可还没有等到毕业他就辍学了,因为没有学费,一个连生计都成问题的人怎可能去奢求上学,即便他是多么的渴望,从此她开始了漂泊的生活,因为他找不到母亲同时被父亲的抛弃。贫穷没错,可贫穷却在无形中成了耻辱。他找了一份翻译的工作,但是这远远不能满足像她这样才华横溢的人,张爱玲开始了写作,当第一部小说得到大家的追捧时,张爱玲成了作家,一个名副其实的女作家。她喜欢写小说,她觉得里面每一个人都很像她亦或不像她。张爱玲说过这样一句话:“总之,生命是残酷的,看到我们缩小缩小的、怯怯的愿望,我总觉得无限的惨伤。”

正是这样,张爱玲开始了她的惨伤——情伤。她的成名让一些人开始关注她并追捧她和追求她,那么胡兰成就是最明显的那一个,在胡兰成给她送去了一张纸条后,张爱玲便对胡兰成有了一点想要见上一面的想法。当在一次长谈过后,张爱玲此时已经对胡兰成有了些许想法,但是在那次长谈后胡兰成却对张爱玲失去了追求的愿望,也许胡兰成爱着的不是那人而是爱玲的才华。也许胡兰成自己都不清楚,亦或他清楚了也要留她在身边。张爱玲爱上了那句生死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就这样张爱玲的爱情,来的不动声色。张爱玲是这样一个理性和聪明的人,却偏偏地爱上了胡兰成这样一个多情的、且只爱自己的汉奸,也许是胡兰成懂得她,也许是她糊涂了。胡兰成一开始就没有爱上张爱玲,她只是被他这样欣赏着,然后就淡了,他们之间的话开始很多、很多。有时是一个人说另一个人听着,有时又是都说,说不完。他们沉浸于此,但胡兰成从来没有说过爱她,胡兰成只说过她是他的腻友,只是腻友而已。要不是妻子全慧文提出与他离婚,他是不会与张爱玲结婚的。她是开心的,他是无奈的。后来的婚姻生活他们还是那样只是说话,而因时间的漫长,让胡兰成感觉到了烦恼,他觉得这样的生活让他很乏味,确实是这样,与一个不爱的人在一起时间久了,乏了、累了就开始怨起来了。对于一个平凡的人来说一定会的,更何况是一个花心的男人,胡兰成有发妻玉凤,妻子全慧文,情人英娣,后妻张爱玲,又有武汉小(一篇好范文带来更多轻松:www.)周和秀美,张爱玲只是其中的一个。此时只觉得胡兰成是如此的混蛋,张爱玲以为可以挽救这段她看重的爱情,所以她从上海去了温州,当她到温州看到的一切和听到胡兰成说的一切时,他就知道自己来错了,可她不死心,还是后着脸皮问了胡兰成是否爱自己,可张爱玲再一次错了。爱上了一个不爱她的人,张爱玲只好离开了温州,此次来她足足呆了20天,可她还是走得那么不情愿,她还是不舍胡兰成,即便胡兰成不爱他。张爱玲不是自愿走的,而是被胡兰成赶走的,胡兰成容不下她,秀美也容不下她,所以她走了。胡兰成说;“此心已回到了如天地之不仁!”可张爱玲还是不舍得,数日后她从上海来信说‘那天船将开时,你回岸上去了,我一人雨中撑伞在船旋边,对着滔滔黄浪,伫啼泣久之’。张爱玲结束了一段婚姻,是那么的令她痛心,她真不该,不该遇上胡兰成,也许这就是宿命虽然她不信这些迷信,但是她却说,有一只乌鸦站在她的窗户上,她不在乎,但当乌鸦飞走时,她又是那么的开心。原来她也那么普通和平凡,对于爱情也只是凡夫俗子一个。

张爱玲说过,像这一类(甜言蜜语)的假话,在一个女人听来是很容易相信的,恐怕没一个女人能例外。既然没有一个女人能例外,那么张爱玲也不是例外。这就解释了张爱玲为什么爱上胡兰成这类男人的必然性——女人的轻信和多情,张爱玲也是一个轻信和多情的女人。张爱玲离开了胡兰成,可之后胡兰成却还是给她写了信。当张爱玲写了一封决绝信给胡兰成之后,大意为不要再给我写信了,即便写了我也不会看一眼的。而后胡兰成也就当真没有再写过信给她,而是给她的好友炎樱写过一封信,也正如他预想的那样没有得到回复,慢慢也就断了联系。张爱玲离开了胡兰成,那么像她这样有原则的人也会离开那个伤心地,即便他说过任何一个地方她都不想去,她就爱上海,她懂得中国。张爱玲先离开上海,然后又出境去了香港,当胡兰成回到上海准备去找张爱玲的时候已是人去楼空了。胡兰成说过,“爱玲是我的不是我的,也都一样,有她在世上就好了。”

胡兰成绝情的抛弃了张爱玲,可之后还是去找了她,胡兰成是出于怎样的心里,我不得而知,或许他不习惯找不着人说话,少了一个腻友。张爱玲去了香港后又移民到了美国,他在美国只有两个认识的人,一个还说不上认识,因为他们都还没有见过面,那就是胡适。还有一个朋友就是炎樱,离开香港上船的时候她又哭了,不知为何哭得那么悲惨,就像上一次离开温州那样,现在张爱玲十分缺乏安全感,他不再像1943-1945年那样的自信和坚强,她变得焦虑不安起来。她说过,“你到底是不肯。我想过,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够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

从前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单调已经不复存在了。但她依然那么才华横溢,以至影响中外,初到美国的张爱玲住在简陋的贫房里,大家都觉得住在这里是可耻的,可张爱玲却不这么认为,她觉得那只是一个过度,熬过去就好了。后来她搬进了文化营,终于来到了这个充满人情味的地方,并遇到了一个爱她的人——赖雅。并且她也爱着他,可是张爱玲并没有感到安定,因为她意识到自己既寂寞又像这片无根之萍,尽管已搬到彼得堡来了,但这种居无定处,事无定职的漂泊感却依旧如故,她为自己朦胧的未来心中无数而感到焦虑,像她这样知道连父母都无法依靠的人,又怎会去依靠一个外国男人。张爱玲再一次漂泊。可后来他们还是相爱了并结婚,可是好景不长,赖雅中风生病,并且是接二连三,而家中的一切花销全都是爱玲在支撑着,虽然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但张爱玲却还是觉得很幸福。但张爱玲终究是不幸的,她还是走了她妈妈的路,像她妈妈那样爱上了一个不该爱的人,我突然想问一句这个也可以遗传吗?开始不懂了。但这并不是遗传,只是影响,上代的影响而已,更或者只是一个巧合,仅此而已,没有其它。而在1967年10月8日赖雅去世,这对张爱玲是一种解脱,她丢掉了一个包袱可更多的是失去了心爱的人的痛心,在后面的几年里,张爱玲劳累于各种疾痛。他开始烦了,可她又是那种不赞成自杀的人,她朋友对她说三毛自杀了,她是那么的不以为然,可在后来,张爱玲安静的死去了,没有什么痛苦的表情,在她那不大的房间了。死之前他把一些证件都放进了他的包里,可见她已经明显的知道自己将离开人世,把后事都准备好了。张爱玲写过这样的警句:生命就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真如她所说她赶上了,真与虱子相遭遇。而且也是摆脱不掉的烦恼。最后张爱玲死 ……此处隐藏2821个字……此时此刻的幸福,珍惜握在手心的温暖,遗漏指间的泪伤,做一个温暖的女子,淡而不忧、从容而笑!

第五篇:读《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有感

读《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有感

水文四班 1101010414 应碧茜

作者白落梅以她一贯的优雅文艺的笔调记叙了民国奇女子张爱玲的辉煌却又悲剧的一生。而作为一个“资深多年”的理科生,我只想从我较为纯粹的理性角度浅谈关于张爱玲倾城的一生。

所谓知人论世,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张爱玲其人。

张爱玲系出名门,祖父张佩伦乃满清大官李鸿章之女婿,父亲也就是清朝名臣张佩伦之子,母亲是满清大将黄翼升的女儿黄素琼,后母也是满清大臣孙宝琦的爱女孙用蕃。

可是生在这样的名门望族,张爱玲却非常不幸福:父亲张廷重是个大烟鬼,一辈子只干了几年工作,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几乎都用在了抽大烟、逛妓院、娶姨太太上了,无数家产也被他败坏光了。张爱玲的生母不堪忍受丈夫的恶行,在张爱玲四岁时就离家出走远赴欧洲。在张爱玲10岁时,生母与其父离婚。张爱玲的后母也是一个大烟鬼,对张爱玲经常打骂。十七八岁时,在香港读书的张爱玲又遭受1941年太平洋战争的煎熬,险些丧命。

而在张爱玲长大成人后,遇到第一个心动的男人却是“大汉奸”、“负心郎”、花花公子式的男人――汪精卫伪政府宣传部政务次长胡兰成,让张爱玲身心备受折磨。胡兰成由开始对张爱玲的穷追不舍,到秘密结婚,再到3年后的不告而别、狠心抛弃,对情窦初开的张爱玲可以说是极大的精神折磨。此后张爱玲在美国又有过一次婚姻,她与第二任丈夫赖雅相识于1956年,对方是个左派作家,两个人于同年8月14日在纽约市政府公证结婚。直到1967年赖雅逝世。晚年的张爱玲孤独地居于美国,于1995年月圆人团圆的中秋节前夕悄然离世。

回顾张爱玲的一生,不论是亲情还是爱情似乎都辜负了她,唯有文字与她不离不弃。哲学上总是首先是家庭环境。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童年正是塑造一个人最基本的世界观和价值认为内因才是根本,但是我认为造成张爱玲的悲剧的根源在于环境。 观的时候,童年时期遇到的人和事即使能渐渐地被时光抛弃、被岁月遗忘,也定会在人的一生中留下重重的印记,尤其是那些负面的事情所带来的影响绝对不可小觑。毕竟,不记得不代表不存在。张爱玲的父亲曾经狠狠地打过她,甚至把她关在房间里软禁,有病也不给她医治,对张爱玲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而她的母亲是一个具有新思想的女性,在对张爱玲的父亲失望以后就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到了自己的发展上面,没有任何犹豫地远赴欧洲,抛下自己的一双儿女。至于张爱玲的继母,如同童话故事里永远的恶毒继母一样,没有给予张爱玲任何关爱。从童年到老年,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孤独如影随形,张爱玲就这样被困在寂寞这座围城里,直到生命的终结。

正是这样自私无情的家庭环境,造成了张爱玲性格上的缺陷和骨子里的冷漠。张爱玲笔下的很多人物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了一些她本人的风格特点,比如孤僻,悲观,斤斤计较,甚至是厌世。

其次是社会环境。那是中国历史上最屈辱的岁月,是华夏大地上最黑暗的时光。外有帝国主义洋枪鸦片的攻击,内有晚清政府封建腐朽的统治,还有各地人民或为了国家或为了生存而爆发的反抗和起义。这些都使得那个时代处在极度的动荡之中,不论是所谓的贵族还是百姓都是终日惶惶不安。张爱玲自然也不能幸免。她确实是文学上的才女,但是在那样一个硝烟弥漫的社会,当吃饱穿暖都可能成为问题,还有多少人会关注这些精神的食粮?或许在很多百姓眼里,不论怎样的文字都只能称之为无病呻吟吧。这样的局面使得只能以文字为生的张爱玲饱受贫穷的困扰,她渴望早早地出名的心态也无可厚非了。

如果一定要从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中寻找一个最根本的诱因,我认为那必然是社会环境了。倘若没有列强的掠夺,没有鸦片的倾销,就凭张爱玲的家世即使啃老本也不致落到这样的地步。也许曾经苦苦挣扎在社会的黑暗之中的张爱玲可以如此幻想,但后世的我们在翻阅那段屈辱历史的时候,其实我们都知道,这是历史必然的发展趋势,没有如果,所以发生的一切都是因果循环的必然结果。

时代造就了张爱玲命运之中的种种悲剧,但是事物的两面性告诉我们有失必有得。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正是那样的乱世成就了张爱玲。都说乱世出枭雄,和平年代的英雄之路太难走了,唯有当遍地都是荆棘的时候,只要能开辟出一条道路的人都是英雄。民国时期的大上海在汪精卫等人的统治之下,一切带政治色彩

的文学都会被镇压,因此他们迫切地需要一些别的东西来活跃文坛,而张爱玲的文字正合他们的心。再加上大上海的开放思想和所谓上流人士的各种派对给了张爱玲一个接触中西各种时尚和文化的机会,也给了她一个出名的舞台。一身旗袍的张爱玲惊艳了那个年代的上海滩,她成了民国才女之一。直到后来,即使居于美国,张爱玲依然在中国文坛有一席之地,也让她的生活得以维持。

张爱玲有女人的一切资本:美丽的外表,丰富的内涵,高贵的气质。但她却没有得到女人最想要的东西。我想,即使思想再怎么与时俱进,一个中国女人在骨子里还是不会改变的,她们追求的就是相夫教子的生活,平平淡淡才是真。正如张爱玲与胡兰成的婚书上写的那样,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不幸的是胡兰成并非她的良人。他毫不迟疑地给出了这样打动人心的承诺,却未曾真正做到过。现世安稳的不可得或许可以说是时代的问题,他给不起;然而岁月静好却是他可以实现的,但他不愿意付出,不愿意以一颗同样的真心来对待满心满眼都是对他的爱的张爱玲。她把心低到了尘埃里开出花来,却等不来胡兰成的珍惜与呵护,那么,张爱玲就只能就此萎谢了。但是她是不后悔的,对这一份不能长久的感情;她最终也是不怨恨的,对那个辜负她的人。胡兰成曾对张爱玲说过,因为相知,所以懂得。而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张爱玲的这一生总在接连不断的磨难中度过。她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可是她的一生却在无数次迁徙中度过。她走边了山河,看遍了人间百态。起初是因为流离而寂寞,晚年想要独处却总是被现实打扰不得不频繁搬家。或许有人会觉得奇怪,认为出名要趁早的张爱玲为什么出名了却想要离开社会呢?其实,她的一次一次的搬家是在逃避吧。她厌倦了这个冷漠的社会,她逃到美国想找到一块清净的地方,她要逃离世人的眼光,她要一个只有她一个人的“喧闹”的角落。既然想要平静又为何想要出名呢?这样相互矛盾的想法恰恰证明张爱玲其实并不是想要纯粹的平静。她想过平常人的生活,也想在这个世界上留下她存在过的痕迹。她想要让社会承认她的才华,也想让社会尊重她的生活。她想让人们记住她,也想让人们不要打扰她。

如此矛盾而独特的女子,就是张爱玲,也唯有张爱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张爱玲。民国的月亮早已下沉,张爱玲的故事却永远不会消逝。我们不会忘记那个在民国风雨中走来的一身华美旗袍的女子,她注定是灰暗的民国年代里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网向你推荐更多范文: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张爱玲的倾城往事读后感

懂得慈悲

因为懂得

《因为痛,所以叫青春》读书笔记

不曾走过怎会懂得读书笔记

《《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读书笔记(精选多篇)[本文共7968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